年需求量超100億顆!最新MCU交期及國產替代廠商進展
- 發布時間:2022-08-13 08:29:01
- 瀏覽量:641
2022年轉眼過半,相較于去年MCU的全面緊缺,今年供需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但總體仍處于緊缺狀態。在ST、恩智浦及英飛凌等為代表的頭部廠商現有產能無法兼顧且新產能尚未完全釋放前,國產MCU企業逐漸由中低端消費電子領域,向工業和汽車等高端領域拓展,那么又有哪些廠商在引領MCU產業國產化浪潮呢?
汽車、工控引領,高端MCU產品保持緊俏
當前,持續日久的缺芯潮仍在“肆虐”全球,MCU作為最核心的芯片之一,尤為緊缺。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MCU市場開啟一輪接著一輪的漲價潮,包括主要的廠商產品普遍漲價 5%-15%,緊缺產品甚至漲幅達50%,部分產品超過十倍以上,包括英飛凌、恩智浦、ST等國際大廠還出現了交期的進一步延長的情況,新排單基本都不接,平常交期在8- 10 周左右的MCU產品,現在貨期普遍超過40周,有的已經延伸至52周以上,甚至1年以上的交期都已經屬于常態化。
從最新Q3貨期及價格趨勢來看,雖然MCU整體供需已逐漸出現緩解跡象,但以英飛凌、ST及恩智浦等海外主流廠商為代表的MCU產品供應仍保持緊俏。其中,汽車MCU緊張程度更加嚴重,交期普遍拉長。
海外MCU 供應短缺、價格上漲,給了中國國產 MCU 發展的機會,一些以前被國外 MCU 廠家壟斷的客戶,由于國外品牌芯片的交期無限期延長,國產化 MCU 順勢完成了產品導入,實現了部分國產化替代。
當前MCU市場發展到底怎樣?潛在的體量又有多大呢?
規模超千億,MCU廣泛滲透于各行各業
從市場銷售情況來看,由于芯片短缺、疫情等多方面的因素,2021年MCU平均價格上漲10%,是近25年來的最大漲幅。全球MCU市場規模同樣突破1500億元(215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約325億元,均創下歷史新高。
具體來看,汽車、工業及消費類產品是全球MCU最主要的應用市場,年需求量達110~180億顆左右。
從應用領域來看,全球MCU市場應用主要集中于汽車和工業市場等中高端領域,占比達60%;而中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消費類市場,達26%,汽車和工業合計不足30%。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瑞薩、恩智浦、英飛凌及ST(意法半導體)在全球及中國市場中均占據主導地位。當前國產MCU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消費領域,初步進入工業應用市場,車規級MCU國產化率較低。
總體來看,MCU行業下游需求多樣化,汽車和IoT應用等逐漸成為未來行業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國內MCU廠商相較與海外領先廠商,雖然在產品數量和生態建設方面還有不小差距,但在性價比、交貨周期以及客戶服務方面有獨特優勢。隨著貿易爭端、疫情及缺芯等多重“黑天鵝”因素影響下,國產替代將是大勢所趨。
缺貨漲價之下,那些國產MCU迎來突圍良機?
根據從公開市場整理,許多國產企業在家電、智能家居等消費類產品基本實現國產化供應,通過從消費級和工業級MCU做起,2017年以來逐漸嘗試進入車規級MCU市場,由于技術壁壘及驗證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國內車規級MCU廠商相對較少。
以當前最受關注的車規級國產廠商為例,根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梳理,包括杰發科技、比亞迪半導體、芯旺微、賽騰微、國芯科技及琪埔維等數家廠商已實現規模量產出貨,芯馳科技、航順芯片、芯??萍?、云途半導體等也已實現了小批量生產,其他如極海半導體、小華半導體、復旦微電、國民技術、兆易創新、中微半導、中穎電子及力源信息等均在研發/流片/認證/測試/規劃階段。雖然國產芯片在汽車市場應用和技術仍遠不及海外MCU巨頭,但國產MCU在汽車應用市場加快國產化進程已成大勢所趨。
寫在最后
綜合而言,在MCU領域,國內企業仍集中在8位、32位等中低端應用市場。隨著全球MCU“蛋糕”不斷擴大,國內企業逐漸向中高端MCU市場邁進,在技術和價格上同樣值得期待,筆者對于未來國產MCU產業發展前景還是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意為分享交流傳遞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我們會盡快和您對接處理。